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第四課,不平等條約,太平天國

第三課 基督教第四次來華與不平等條約






這次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第四個階段,也就是有關更正教(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歷史。自十九世紀基督教傳入中國至1949年這段時期,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又可以分為四個時期:開拓期,發展期,全盛期和停滯期。

一. 開拓期(1807-1841):也就是禁教及準備時期。

二. 發展期(1842-1900):可分為五口宣教時期(1842-1860)及內地宣教時期(1860-1900)。


三. 全盛時期(1900-1920 / 1895-1927)。

四. 停滯期時期(1920-1950):可分成“五四”及“非基運動”時期(1919-1927)、本色化時期(1927-1937)、抗戰及國內戰爭時期(1937-1949)。


一. 歐美和清朝的情況(十九世紀)


1.1. 十九世紀的歐美情況


十九世紀是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也是一個革命性的時代。在這段時期,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及宗教思想等各方面都經歷了重大的轉變。其中最著名的一項改革可說是歐洲的工業革命了。

工業革命是指工業生產方面的改變。十八世紀初,西歐社會流行的是手工業,如︰紡紗,在織布和推動機器上都要借助人力。但在十八世紀的後葉至十九世紀初,工業生產有了進步,從人手生產變成機器生產。

一. 工業革命帶來的好處。工業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隨著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口也相繼增加了,於是有些國家便想向其他地方發展。十九世紀,歐美國家的海外拓展事業十分蓬勃,這不但增加了歐美國家對亞洲的認識,也使教會接觸到一個廣大的宣教工場。

二. 工業革命帶來的壞影響。社會上開始出現了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也增加了不少社會問題。許多人變成了物質主義的奴隸,為了錢而不擇手段,使社會道德走下坡,人也變得越來越冷酷無情,自私自利。



這是工業革命的悲劇,也是教會的一個大挑戰。面對一個物質享受,道德敗壞,充滿各種問題的社會,傳福音是很艱難的。此外,如何使信徒專心愛主而不受世俗的影響,又是另一個要面對的問題。雖然在這時候是十分混亂,但神在教會中卻興起了大規模的復興運動。其實早在十八世紀已有復興運動,但這次牽涉的國家是前所未有的,這次復興有兩個特色,對宣教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一. 教會的復興令信徒注重個人的重生得救,使歐美很多所謂的信徒,在聖靈的感動和復興之下,成為願意為主而死,為主而活的基督徒。

二. 教會的復興是超越了宗派和地域的界限。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宗派的教會信徒,都經歷了聖靈的復興。教會從此也學會了開放的態度,脫離了宗派之爭。宗派與宗派之間的傳教士,亦願意彼此合作,成立差會,廣傳福音。



十九世紀,福音已傳遍每一個大洲,於是福音也來到了中國。



1.2. 中國清朝的情況






十九世紀的中國,是由滿清統治。自十七世紀中,即主後1644年,滿清就入主中國建立了清朝。清朝的前期,王室成功地使中國國運昌隆,人民生活安定繁榮,這和滿清民族勇武善戰,有政治才能,肯虛心吸收中國文化和人才是有很大的關係。可是到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那段時間,由於乾隆繼位,清朝的盛世開始走下坡了。乾隆是一個生活奢侈,沈迷酒色的君王,他浪費了國庫不少貲財。他這種奢侈的作風,對政治和社會風氣,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乾隆在晚年寵信一位叫和坤的奸臣,這奸臣收取大量賄賂,貪官也越來越多,軍隊也受到影響,戰鬥力也逐漸衰弱了。加上同時人口膨脹,比元朝增加了五倍,糧食供不應求,人們生活便日漸困苦。由於貪汙風氣大盛,民間的叛亂也多起來。漢人中有不少秘密組織,如白蓮教和天地會等等。

十八世紀初,中國對外的關係基本上是國富民安,鄰近部落和國家都向中國進貢。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時,中國日趨腐敗,加上人口迅速膨脹,糧食不敷,漢人反清,搞得清朝內部混亂。但外國人看來,中國還是富強的滿清也自驕自傲以不平等待遇對待外國商人,當時只開放四個港口,後來還只開廣州一個商業貿易口。不但如此,政府對商人亦諸多限制。例如︰外國商人逗留不得超過一年,不得攜帶家屬,一定要住在“母猴館”給夷人住的地方。清朝當時對外關係表現得驕傲自持,閉關自守。



至於對外來傳教士,態度就更加嚴格了。自從康熙禁止傳教以來直到十九世紀初,清朝對傳教士,不論天主教、基督教都不容許在中國傳教,中國的信徒也不可與傳教士來往。主後1805年,曾有因與傳教士來往,而被抓去治罪的個案。事實上,中國內部混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人的心靈是極需要福音。可惜基於清朝的對外政策,使許多宣教士只得徘徊中國門外,望門興嘆。



二. 十九世紀初的中國傳教士


2.1. 開拓期

主後十九世紀初,從傳教士馬禮遜來華開始計算,基督教傳教士來中國傳教是有其背景的。這和當時歐洲,美洲的政治和宗教情況有關。那是工業革命和教會復興的時期,而當時中國則是滿清閉關自守的時期。當時基督教的傳教士在中國不能自由傳教,只能努力做一些比較隱藏的準備工作。

十九世紀的頭四十年內,到中國去的傳教士分別來自不同的差會,包括英國倫敦會、英國聖公會、荷蘭傳教會、美國的浸禮會、長老會和中華聖公會等。現以幾位較重要的傳教士來作介紹。



馬禮遜




他是更正教在中國的開路先鋒,他在主後1807年來到中國,至1834年去世,共逗留了二十七年。他在艱難的環境中,拚盡了整個人的生命去工作,為基督教在中國的福音工作,奠下了一定的基礎。

馬禮遜在1782年出生於英國,父母親都是基督徒。他在年少時很放蕩,十六歲時認罪、悔改,得到了新的生命。不久被神感動,願意到最有需要福音的海外去宣教。為了裝備自己,他再進學校念書,研究醫學、天文學和中國語文。終於在1807年二十五歲時受英國倫敦會的差派來到中國傳福音。但來中國傳福音的道路,荊棘滿布,困難重重。曾經有一個人諷刺馬禮遜說︰「你以為你真的能夠改變那古老大帝國拜偶像的惡習嗎?」馬禮遜回答︰「不!我不能夠,可是,我相信神能夠改變中國。」他就是這樣因著信心來到中國。兩年後(1809年),馬禮遜為了能合法的長久在中國居留,他加入“東印度公司”(The East India Company)做編譯員。他雖然不很願意,但也接受了。事實上,即使他從事編譯工作,但他一刻也沒有忘記他從神領受的使命。馬禮遜在中國共二十七年,做編譯員,也從事基督教的文字工作。他嘗盡了孤獨,離鄉背井的滋味。他在主裏的勞苦,是沒有白費的。



裨治文(1801-1861年)



主後1830年,美國公理會差派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來中國。他在廣州學習中文,不久,他又辦了一間學校,並出版一份刊物和從事印刷工作,這刊物名“中國叢報”。他雖然沒有公開傳福音,但願意默默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在三十年內,裨治文在中國創辦和參與了五個傳教組織:廣州基督徒聯合會、 創辦《中國叢報》、“益智會”(即在華實用知識傳播)、“馬禮遜教育協會”、中華醫藥傳教會。

他也強烈批評清朝政府的閉關政策,他說:「如果讓沈默政策持續下去,那就使所有商業關係得不到改善,慈善事業就會告終,當地球上每個角落正在繼續前進,藝術科學正在發展,而在中華土地上就會得不到發展,知識和上帝之道可以在其他地方宣揚,但不能在這個帝國傳播。」



伯駕






伯駕(Peter Parker)是一位基督徒醫生,由美國公理會差派到中國。他在醫學方面受過專業的訓練,在神學方面也有研究。他來中國的目的是全時間為中國人服務,做個傳教士醫生,藉著行醫,為主作美好的見證。為了使中國人民早日得著福音的好處,他甘心樂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中國。

雖然當時來中國的傳教士很多,但有的“不得其門而入”,有一些雖然來了,卻沒有被人記念。有關十九世紀初到中國的傳教士,我只能略略介紹以上這三位。



許多傳教士來中國後,遇上中外關係變壞,於是被牽涉到糾紛的漩渦中,以致有不少同胞對傳教士存成見,把他們的努力都解釋為帝國主義的侵略,這是非常可惜的。雖然傳教士由於不瞭解我們,犯了一些錯誤,但我們也因文化不同對他們亦有誤解。然而他們的出發點是值得敬佩的,他們為了遵行神的旨意,願意把自己個人的禍福都拋在腦後,這是很值得我們敬佩的。



2.2. 傳教士在十九世紀初所採用的傳教策略和結果

十九世初來中國的傳教士,正逢中國滿清政府採取閉關主義的國策。當時來中國的外國人和傳教士,很多都只能居住在澳門,只有部份與中國通商的,才被准許在中國廣州逗留。當時傳教士要在中國傳福音實在是不可能的事。



當時(1807-1841年)傳教士採用的傳教策略


一. 文字工作。這些文字工作,對日後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例如︰馬禮遜抵達中國後,因為形勢所迫,只好加入東印度公司當翻譯員。這時他也翻譯聖經和寫佈道性的文字。在1810年時,馬禮遜已經將使徒行傳翻譯成中文,隨著第二年又完成了路加福音的翻譯。至1814年更完成整部新約聖經的翻譯工作。1819年,馬禮遜在另一位英國倫敦會的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的幫助下,終完成了整部聖經的翻譯工作,總括來說,馬禮遜共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把全本聖經翻譯為中文。他在翻譯的過程中十分認真和謹慎,務求譯文清晰明白,簡易通俗,是中國教會歷史上第一本完整的中文聖經。當時英國聖書公會十分欣賞馬禮遜的譯本,在金錢和人力等各方面,都給予鼓勵和支援。以後在1838年又有一些宣教士,將該譯本重新修正,出版了“四人小組譯本”。由此可見,馬氏譯本並非十全十美,但馬氏譯本卻始終有劃時代的價值。



馬禮遜尚有其他的文字工作。例如︰“英華字典”,全本英華字典共六冊,注釋十分詳細,記載 有關風俗人物的名詞。是很有價值的一套書。此外,還有“英華文法入門”,這對日後來中國學習中文的傳教士,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另還寫了許多佈道小冊子,包括︰“真道問答”、“神道論”、“耶穌救法”和“救贖救世總說真本”等等。馬禮遜並鼓勵米憐,創辦了第一份中文月刊,名“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創辦雖在馬來亞,但和中國一般報刊沒有太大區別。這月刊和基督教的傳播沒有直接關係,但基督教在中國的地位卻因此越來越重要了。


另外尚有一份“中國叢報”,是一份月刊,由美國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所創辦,是一份英文刊物,共發行了二十年。這份刊物的對像是西方人士。這月刊對在中國宣教士工作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它報導了中國宣教士的消息、中國的法律、習俗、歷史與文學和講述中國近況。這刊物使歐美國家的人,能更多認識及瞭解中國,使西方教會人士對中國有更大的負擔。

這些文字工作,實在為日後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奠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 發展華僑的福音工作。有些傳教士沒有機會進入中國傳福音,便分散到中國附近的地方,在那裏設立宣教中心,發展華僑的福音工作。例如︰泰國、馬來亞、緬甸、新加坡、印尼等。這些傳教士向華僑傳福音的目的有兩個︰一方面是接觸華僑,對中國有更多認識,另一方面希望華僑信主後,可回到祖國,向中國同胞還福音的債。因此傳教士向華僑傳福音,專心栽培華僑信徒,禮拜堂也一個一個地建立起來。

三. 發展教育工作。主要的教育工作是開辦學校,最著名的是“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School)。這間書院是傳教士米憐,在中國廣州及澳門不能居留時,退到馬來亞創辦的。目的首先是幫助西方人士瞭解中國,其次是將西方的科學教導中國人。書院由馬禮遜及英國倫敦會和其他信徒捐獻金錢,於1820年成立。可惜辦了十五年,只有四十四位畢業生。但可喜的是其中有十五位信主受洗,其中有第一位中國牧師梁發。在鴉片戰爭後,書院才搬到香港來。

四. 個人佈道工作。由於中國政府不允許公開佈道,因此傳教士只能在認識的中國人中間做個人佈道工作。例如︰梁發就是替馬禮遜印刷書籍而信主的,他日後更為中國教會的發展做了很多工作。

五. 醫療事業。美國傳教士“伯駕”,在廣州設立了“博濟醫院”,是中國第一所基督教醫院。



思考/討論問題:

五. 清朝政府在1812年頒佈命令,說:「如有洋人秘密印刷書籍,傳教惑眾,並滿漢人等受洋人委派傳教,及改稱名字(受洗基督徒名字),擾亂治安,為首者斬;信從洋教而不願反教者,充軍遠方(至黑龍江)。」(簡又文著《清史洪秀全載記增訂本》,頁244)。為什麼在這段時間內中國仍有三十多位傳教士到來,有數百人受洗?當時這些傳教士和漢人信徒如何面對這樣的命令?



三. 鴉片戰爭的前因後果


第二個時間是發展期。主後1842至1895年,中國教會在這五十二年的時間裡有很好的發展。這段期間可分為兩個階段︰(一)五口通商時期,由1842年至1860年,共十八年。(二)內地傳教時期,由1860年至1900年,共四十年。

3.1. 五口通商時期





五口通商時期是中國教會發展的開始,是頗令人興奮的一個階段。這時,中國政府開始允許英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人,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和廣州,這五個港口居住、通商和傳教。因此教會在推動福音工作方面,就獲得了相當大的自由。很多差會也把握機會,紛紛派宣教士來中國傳福音,並建立教會。在1842年至1860年,來中國的傳教士共有二百人,分別來自二十個不同的差會。可惜在五口通商時期,爆發了鴉片戰爭,這件事件不但增加了中國人仇視外國人的心理,也引起中國同胞對基督教產生了很大的誤會和成見。



鴉片戰爭(1840年)和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乃有它長年累月的在內在因素。鴉片戰爭爆發的近因是因為英國堅持要將害人的鴉片輸入中國,而中國政府則採取強硬的態度,嚴拒鴉片入口,結果發生衝突,後來英國軍隊進攻中國。其遠因是英國自十八世紀中葉爆發工業革命以後,工業產品的產量增加;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因此急需尋找外國市場進行貿易。而中國的滿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的國策。僅開放廣州一個港口作為通商之用,且對外國人加以重重的限制。英國商人因此常遇到沒法解決的問題,以致中英雙方常有衝突。

當時英國人經商是以白銀交換的,英國發現部份中國人有吸食鴉片的習慣,於是大量向中國輸入鴉片。清朝政府鑒於鴉片危害人民,曾下令禁止販賣,可是朝廷當中有一派人是反對禁止鴉片。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清朝道光王帝,採取嚴厲的措施禁止鴉片進口,但英國商人卻不遵守中國政府的禁令,因此在1840年,終於爆發了中、英戰爭。結果中國戰敗求和,中英雙方於1842年簽了歷史上所謂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以後中國也連續與英國簽定更多的條約,可略見如下:

一. “南京條約”(1842):開放五口通商口岸,傳教士得與合法在其中居留。

二. “虎門條約”(1843):容許英國人在五口岸議定界址內建屋居住,又賦予英國最惠國待遇,基督教新教得以共用。

三.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1844):允許外人在五口岸議定界址內興建房屋、學校、醫院、教堂。

四. “天津條約”(1858):中國全面開放,容洋人遊歷各地,傳教士自由傳教,保護傳教士及中國信徒。



“南京條約”的是一個不平等的國際條約,其詳細內容是︰

一. 中國答允開放五個港口,准許英國及其也國家的人,在其中居住、經商和建立教堂傳教。

二. 英國人可以在這五個港口設立領事館,管理商務與英國的僑民。五個港口是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

三. 英國商人從此可以隨意直接的與中國人貿易,不必再經過政府。其他還有香港的割讓,進出口關稅的制度,兩國官方文件用平行款式來往,賠償英國軍費等。



鴉片戰爭對基督教有許多的影響。從積極方面來說,外國人在中國的活動自由了,可以在五個港口活動,當時的傳教士也利用了這機會,紛紛在五個港口活躍起來。從消極方面來說,基督教的傳教士是靠賴南京條約入中國的。南京條約是中國人在英國的武力威脅下所簽定,是屬於不平等的條約,因而引起中國人對基督教反感。傳教士在不平等條約的方便之下,進入中國,並不是很智慧的行動。

這些不平等條約引起日後中國人把基督教說成是一個“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有些反對基督教的中國學者提出更多對傳教士的指控:一. 認為傳教士是搜集情報,贊助母國的侵略行動,二. 參與隨軍行動,三. 參與訂定不平等條約,四. 進行文化侵略,五. 以政治勢力維擭傳教活動。

現代的基督教學者為這些指控曾作出許多研究和分析,提出以下的回應:

一. 當時在中國的情報官並非真正的傳教士。

二. 傳教士的確勤力研究中國文化,目的是便於傳教,並不是進行文化侵略。

三. 傳教士努力介紹西學,目的是要促進文化交流,有助中國改革進步。

四. 在簽訂不平等條約的過程中,傳教士因為熟悉中文而被官方邀請擔任語言翻譯,並無權作任何決策。



事實上,日後不少教案產生,也是由於中國人對傳教士這種行動的不諒解。其實這些傳教士是絕對不贊成他們的政府售賣鴉片給中國,也大力的推動禁煙活動。

自從1858年,外國取得在中國販賣鴉片的合法地位開始,到1908年,中英政府雙方同意合力禁煙為止,在這半個世紀中,無論是傳教士還是中國信徒,都盡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這些傳教士來中國的動機是將救人的福音,永恆的真理帶給中國,他們本著愛神、愛人的心,在中國生活和傳福音,對中國社會的幫助,也是有歷史可證明的。



3.2. 五口通商時期(1842-1860年)的宣教工作

這時期的宣教工作是最具特色,可列如下:

一. 大量傳教士的湧入︰主要是英國和美國。但從1842年以後,其他歐美國家,如︰德國、加拿大和法國,也派了傳教士來中國。換言之,對中國的福音工作產生興趣和負擔的國家,是越來越多了。又如︰英國以前是沒有差派宣教士來中國的差會,但在這期間亦派了傳教士來華。各教會都更密切,更認真地關心中國的福音工作。大量的傳教士湧入中國,是五口通商時期,傳教事業的特色之一。

二. 差會之間的初步合作︰1842年來中國的傳教士,是來自不同的國家、文化背景及不同的宗派。他們的信仰,基本上都是基督教的信仰,以聖經為他們絕對的權威。但有時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卻有不同的觀點。然而大家都感到有重新翻譯聖經的必要性,因此開始了他們第一次的攜手合作,合力從事聖經的翻譯。1843年8月,傳教士們聚在香港開會,共同商討重譯聖經的計劃,並且傳教士們決定將日後譯出來的聖經譯本,命名為“委員譯本”。可惜翻譯工作並不順利,有些地區的傳教士翻譯的速度太快,有些則太慢。速度固然不同,用詞也不同。例如︰“洗禮”和“浸禮”,“神”和“上帝”,就曾經引起了一番爭論。但為了興旺福音,在翻譯聖經這事上還是同心合意的。在1850年新約全書譯本完畢,1853年舊約譯本亦告完成。這是差會之間開始初步的合作,亦是五口通商時期,宣教工作的第二個特色。

三. 宣教重地的轉移︰五口通商前傳教士只能在澳門和廣州活動。現在大部份傳教士都散居在上海、寧波、廈門和福州居住,傳福音及建立禮拜堂。另外在南洋一帶的差會及宣教中心也搬到中國來,而“英華書院”和英國倫敦會的宣教中心亦遷來了香港。這搬遷使差會和傳教士,能更直接地接觸中國人,更深入瞭解到中國人的需要,並可制定一套較合適的宣教方法。另外香港本身也是一個很大的福音禾場,是傳教士向中國傳福音的最好機會。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傳教士,以香港為推動的中國福音工作的重要基地,實在是很有智慧的決定。



宣教工作情況

傳教士所採用的宣教方式,基本上與“開拓期”所採用的方法相同。不過當傳教士面對一個嶄新的局面,一個更大的機會時,宣教工作自然也有更好的拓展。

一. 文字工作︰聖經的翻譯是很重要的工作。在1842年至1860年間有些傳教士,用羅馬注音符號來拼廈門活、上海話和寧波話。非但用羅馬注音符號拼出各地的方言,還出版注音本的方言聖經。此外,傳教士又著手翻譯各種屬靈的書籍、一些佈道小冊子及佈道單張等,以便達到傳福音的目的。

二. 信徒栽培工作︰隨著中國的港口開放增多,傳福音的機會也多了,信徒人數亦隨之而增長,禮拜堂一個一個地建立起來。一般來說,如果剛信主的得不到適當的栽培,是很容易失去的。因此,栽培信徒實在是當時傳教士的重要任務之一。當時有一位英國傳教士名“賓威廉”,他把“天路歷程”譯為國語和廈門話,是早期中國教會最重要的靈修書籍。


三. 基督教印刷所的設立︰“美華書館”是在美國長老會的安排下,於1844年在澳門成立的。一年後遷至寧波。當時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一間印刷廠,有工人、職員二百多人。中國有名的“商務印書館”的創辦人及職員很多都曾在“美華書館”就職。

四. 教育工作和醫療工作︰基督教在中國本土上設立的一些學校和醫院,無論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本來中國傳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這時卻打破了傳統,設立了“女子學校”。這行動在當時是很革命性的。



1854年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嘉約翰來廣州,他是中國醫學和精神病學的先驅。這些貢獻為中國醫學界開拓了新的一頁。





第四課 太平天國與基督教





我們在這課會談及太平天國事件的經過和影響,這是五口通商時期(1842-1860年)的一段重要插曲。



一. 太平天國(1851年)的經過和興起



1.1. 滿清政府的腐敗。滿清入主中國後,曾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操縱漢人,目的是要消滅漢人的民族思想。可是反清復明的思想,卻一直沒有被消滅。在清乾隆、嘉慶的年間,清朝的盛世已過,國勢日漸衰弱,因此民間便開始有起義運動的事件,幾乎每年在全國各地都有。滿清政府沒有反省檢討朝廷的政策,反以強硬手段壓迫漢人。十九世紀中葉,經過鴉片戰爭失敗,引致割地求和,又加上天災,使不少人民挨餓,令人民反清復明的情緒,更越來越高漲。當時可說是民窮財盡。滿清官員也怕外夷,官吏奢侈貪汙,買賣官位的事時有所聞。滿清政府只好苛捐雜稅、官員敲詐勒索嚴重,土地集中管理,農民失業者眾,加上鴉片大量進口,白銀大量外流。當時作買贖的商人也無出路,因為洋布洋棉的進口,排擠土布土棉的銷售,造成“商賈不行,生計路絀 ”。由洪秀全所發動的反清起義運動,就是太平天國運動,這運動席捲全國,建立了十幾年的太平天國時期。



1.2. 社會黨派紛起。當時社會迷信之風極盛,各種異端邪教興起,並且組成強大的組織,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著名的有白蓮教,活動於湖北、四川、河南、陝西、甘肅等一帶。又有天地會,活動於廣東、廣西一帶。另外有金丹教(道教之一派),活動於湖南。



1.3. 洪秀全個人的野心。為了要用反清起義的途徑,洪秀全在1851年38歲時,正式建立太平天國,自稱為天王。可是因種種因素,太平天國只存在十三年,最後被滿清政府消滅了。



二. 洪秀全與太平天國的創立



2.1. 生平:洪秀全(1814-1864)為廣東縣客家人,自幼聰明,13歲時考取縣童生,頗有才氣,18歲設館授徒。1833、1836年兩度赴廣州考秀才,均未考取。第二次應考回鄉,路遇二傳教士派發書籍,即得一冊《勸世良言》。1837年第三次考試又榜上無名,即懮憤成禍,臥床不起,自稱在那時期見到“異象”,受“異象”的啟發才於是發動起義。他也稱見到這異像是因為他見到神的異象。但洪秀全是否真是見到異象,那是需要很謹慎去思考。曾有歷史教授分析,洪秀全當年的經歷,不過是精神分裂狀態,是他心理上極度失望和悲傷所引致的,另一些歷史學者則認為“異象”只不過是他自己捏造出來的。


2.2.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1843年第四次考試又落第。後偶然再讀《勸世良言》,“恍悟”六年前夢境乃天父授命他代天行道。即向家人、鄉人、馮雲山及洪仁玕傳教,並著有政治宗教性的書籍,計有《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也廣收會員,著名的有蕭朝貴、韋昌輝、楊秀清、石達開等入會。「拜上帝會」的組織制度是財產公有,並且是很軍事化的。



2.3. 創立新天國。洪秀全奠定了「拜上帝會」的基本力量後,在1851年於廣州紫荊山創立新王朝,「太平天國」。當時有分封王: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等。接著在就加強經濟、軍事制度的設立。



2.4. 「太平天國」的法令新制。太平天國擁有嚴緊的法令,例如嚴禁惡習、推行鄉治、實行天曆、頒新田制、開科求賢。



2.5. 太平天國的宗教思想。主要是《勸世良言》。這書有約十萬字,九卷長,共六十多篇短文,其中直抄馬禮遜譯本的《聖經》有廿六篇,三十五篇抄一段經文後加進中國的風俗人情加以闡發,其中為梁發自撰的學道經歷。內容提到“原罪”。攻擊儒、釋道教的思想。認為儒教製造偶像而拜卻未能考取功名得利。和尚不作善事而念經拜偶,哪能上西天極樂世界,而且佛祖是死了之人。道家奉事多種神像為成神仙,卻未見人升天成仙。在太平天國中樹立“神天上帝”的絕對權威。提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復強調要窮人“安貧守分”。要求人們對統治階級絕對服從。對“天國”的意義有二種解釋:一指“天堂永樂之福,親善人肉身死後,其靈魂享受之真福也”,二指“地上敬信教主耶穌眾人聚集禮拜天上帝之公會也”。



2.6. 太平天國的聖經。有舊約六卷及全部新約。提倡“十款天條”(也就是聖經的十誡):第一條:崇拜皇上帝。第二條:不好拜邪神。第三條:不可妄題皇上帝之名。第四條:七日禮拜頌讚皇上帝。第五條:孝順父母。第六條:不好殺人害人。第七條:不好奸邪淫亂。第八條:不好偷竊劫搶。第九條:不好講謊話。第十條:不好起貪心。



2.7. 洪秀全的神學理念。洪秀全的宗教思想是帶有傳統的本土色彩。他常以中國歷史上傳統的資料說明敬拜上帝的意義。例如,在《原道醒世訓》中,引用孔子《禮運》中描大同世界互敬互愛的理想境界來理解使徒行傳中的“凡物公用”。以中國的家庭制度比較上帝的教義。解釋“三位一體”說聖子地位低於聖父,父子關係是嚴格限定的。認為有“天父”必有“天媽”,有“天兄”也應有“天嫂”,有“天父之女”也有“帝婿”。基本上是採用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唯則作為判別社會行為的標準。例如,<<原道教世歌>>中的六種「不正」:第一不正淫為首,人變為妖天最真,第二不正忤父母,這與中國傳統思想的“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一樣。洪秀全對聖經有許多謬解。解釋天父“耶和華”說天父姓耶,名和華。說亞伯拉罕姓亞伯,名拉罕。認麥基冼德是他自己。認為聖靈(神聖風)即東王楊秀清:“至聖靈,東王也,以神聖是上帝,風是東王。” 對“三位一體”有正統的理解:強調聖子聖靈同出於聖父之體,故為一體。也對耶穌基督的生平和登山寶訓的思想作了準確的闡述。


2.8. 太平天國的衰敗。當時太平天國軍曾北伐西征,但是兵力不足,加上清軍重兵牽制,天國軍隊並沒有佔領太多地區。後來軍隊中內訌,北王韋昌輝殺東王楊秀清全家及黨徒約二千人(有說三千人),加上“王朝”中各領袖生活腐化,十三年後“天國”就被滿清政府消滅。



三. 太平天國與基督教的關係



3.1. 徒有宗教的外表。洪秀全在生活方面,與聖經的教訓,相距甚遠,他要求軍隊起義成功後,才可與妻子團聚,可是他自己卻有八十八個妻妾。他的戰友楊秀清,也有三十六個妻妾。另外在處理財產事情上,也出現許多問題,洪秀全不允許太平天國的軍隊擁有私人財產,可是他自己和太平天國的領導階層人物,卻各自斂財,時常有爭權奪利的事情發性。諸將爭權,互相殘殺,成了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之一。洪秀全對救贖的觀念,以及三位一體的神的認識,均是相當模糊混亂的。至於他個人的生活,也是很不合乎基督教的倫理道德。所以洪秀全自稱是一個基督徒,其實並不是,我們相信當時他只不過是要借用基督教的名義吧了!

但不能否認太平天國的軍隊中,是有許多宗教的色彩,如太平軍要守基督教的十誡,背誦詩歌,有禮拜堂,一日兩次禮拜等。事實上,他們只採取了宗教的形式,卻缺乏了宗教的精神和實質。



3.2. 使中國人對基督教誤解更深。太平天國事件對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並沒有太長遠的影響。反而當時反對太平天國的政府官員和國民,對基督教產生更大的反感。他們認為,基督教遲早會帶來混亂,現在事實果真發生了,因此更理直氣壯去逼迫基督教了。

當時有些傳教士,在太平天國初期時也被迷惑了,錯誤的認為洪秀全是虔誠的基督徒,太平天國的信仰是純正的基督教信仰,所以給與很多支援幫助。不過太平天國初期,也確實有許多優點,例如,禁止買賣奴隸、禁纏足、娼妓、鴉片、煙酒等惡習。另外每到一處也破除偶像。這些行動,都是積極和有建設性的,所以也難怪傳教士們被迷惑了。



3.3. 吸引許多傳教士向客家人傳福音。藉著洪秀全的關係,許多差會派遣傳教士向客家人傳福音。郭士臘在1844年創立“福漢會”(第一個使華人向中國內地傳教的團體),向客家人散發聖經及宗教書刊。另外有三巴會(巴色會、巴陵會、禮賢會)在客家人中工作。巴色會最早在華的韓山文於1854年去世前撰寫客家方言字典。黎力基牧師在1860年出版(羅字拼音)《馬太福音書》的客語《聖經》,也研究客家人之風俗習慣,分析他們傾向太平天國的原因。



藉著這太平天國的興起潮落,讓後來的基督教學習到許多功課︰

一. 教會對任何涉及政治方面的活動,不可隨便支援、幫助,需要看清楚一點,免得被利用。

二. 自稱有基督教外表的,不一定裡面就是真正信主的基督徒。我們不能只憑人外表的言論和行動,就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思考/討論問題:



六. 湯清博士在其<中國基督教百年史>(151頁)中指評說:「太平天國肖似基督教,實則魚目混珠。」那太平天國怎樣是“魚目混珠”呢?


Joh 10:7-10  所以,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的門。  8  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是強盜;羊卻不聽他們。  9  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  10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