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第二堂, 大秦景教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於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在陜西西安郊外被發掘出土之後,立即引起學者及基督教人士的注意。該碑為唐德宗建中二年(西元781年),長安大秦寺景教僧景淨等人所建立者。碑的正面,除篆額「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等字樣外,包括一千八百七十餘字的漢文碑頌及序文,並附有四十餘字的敘利亞語之本名,互相對照。這碑埋入地下甚久,一般推想是會昌禁教時,教士為保存其全貌,不被毀損,才被埋入地下。如這項推測得以確立,則其埋在地下之時間,當有七百八十年之久。因此景教碑的建立,當在建中二至會昌五年之間(即西元781年至845年間),不過只有六十五年而已。

耶穌會士曾德昭(Alvare de Semedo,初名謝務祿),在1625年景教碑出土後,為首位目睹和研究此碑之外國人。

另外,在西元1900年在敦煌可室發現<<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及<<序聽迷詩所經>>等景教文獻作品。這些文獻讓我們知道更多唐朝景教的活動。



聶斯脫里派神職人員正在列隊前進,來自新疆柏孜克里克洞窟壁畫


唐朝景教

景教是甚麼

「宜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

景教基本教義:
不承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
不用聖像,但保留十字架
不承認羅馬教會所謂:死後滌罪說。但崇拜祖先。
反對化體說。
教務總管,不得食肉。
大總管,總主教,主教可以娶妻。
教務大總管,由館長三人中相互選舉而生。


*朱謙之著《中國景教》135-136頁 人民出版社

景教的起源

引起東方亞述教會的分裂與教士聶斯脫里有關,他就耶穌基督的「神人兩性結合」的神學問題提出「基督二性連接說」(英語:conjunction;希臘語:sunapheia)[1][2],指耶穌為「二位二性的結合」(即具人神之性﹚,並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授予耶穌神性,因此反對將她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因而產生對「天主之母」,「神的母親」等稱謂的質疑。


428年,聶斯脫里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亞歷山大宗主教奚利爾猛烈抨擊。


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召開後,多個派別的衝突雖被調解,但聶氏被裁定為異端,被革除主教職務,驅逐出教會。四年後,聶氏更被東羅馬帝國皇帝逐出國境,最終客死埃及。然而追隨者並不因此而輕易放棄,遂往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以及遠東等地區宣教。此後,聶斯脫里派得到波斯薩珊王朝的重用,盛極一時。498年,聶斯脫里派正式脫離正統教會,更名為「迦爾底教會」,又稱「阿述教會」,以中亞地區為中心進行宣教。


632年,伊斯蘭教指引的阿拉伯帝國(大食)吞併波斯。在762年前後,聶斯脫里派主教得阿拉伯哈里發信任和保護,遂將聶派根據地從波斯移到巴格達(今伊拉克首都),盛極一時。至六世紀末時,聶派流行於康居突厥等地。

*以上引自維基百科

景教如何來到中國

最早把福音介紹到我國來的是唐朝景教。第一位正式來華的景教傳教士是阿羅本。

阿羅本635六三五年大殿唐朝京城長安,唐太宗特別派遣宰相房玄齡,率領儀隊到京城長安西郊以國禮歡迎,而且直接迎入宮廷,以表示對這位外國傳教士的尊崇,這實在是件不平凡的事。原來阿羅本早就在西域邊境上展開了傳教活動,極受當地人士愛戴、尊敬。太宗知道他要前來中國,特地安排了隆重的禮節來接待他。

景教傳入中國,正是中國的太平盛世:唐高祖創立的基業,傳到唐太宗已達到舉國富庶,人民安康,文化昌明的境界;可是中原之外的邊疆,卻充滿著戰爭氣息,整年動盪不安。回教徒又不斷地與西南亞洲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及波斯等地的基督教國家發生衝突。戰爭的威脅隨時都有可能進犯中國本土,唐太宗為防止邊界突厥民族的入侵,並願進一步和平相處,常藉通婚及商業上的來往交流,緩和緊張情勢,並確保當時中國通往歐亞各國交通要道-絲路-的暢通。

阿羅本就是在這個情況之下來到中國的。他之所以會受到皇帝的特別禮遇,雖與他自己的良好名聲有關,但多少也摻雜著一些政治性因素:因為中國急需在動盪不安的中亞地區維護邊防的安全,確保絲路的暢通,爭取貿易的機會。可是這些措施都需要先取得當地居民的諒解合作。巧的是當地居民中有不少基督徒,觀念無法與中國派出的使臣順利溝通,太宗正為此事感到束手無策。這時得得知景教要派傳教士來華,自然高興無比;一方面可以透過景教傳教士以結識這一群基督徒,同時也可請他們充當翻譯員,在對抗回族戰爭中能有很大的幫助。

景教在中國的發展

阿羅本原是敘利亞人,成立以後到了波斯,在那兒受到景教的薰陶,領受聖秩,成了司鐸。635西元六三五年,他接受派遣來華傳教。阿羅本在中國給人的印象,是一位端莊肅穆、謙誠有禮、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中年學者,頗有儒家風範,所以立刻就被皇帝接納,迎為上賓。他來華時,攜帶了五百三十部經書,有部分後來翻譯成了中文,太宗曾親自審閱,並聽他宣講道理。太宗發現他所講的以及所帶來的經書,不僅內容豐富、言之有物,而且在中國又自成一家之言,對治國安世會有貢獻,於是就給阿羅本及他的隨從人員留華傳教的權力。


在傳教期間,阿羅本還得到宰相房玄齡、大臣魏徵等人的協助,進行的很順利。不過傳教事業真正開始萌芽,會士在真觀十二年秋,也就是阿羅本抵長安的第三年。那時太宗親自下詔諭令景教在國內可以自由公開傳佈,並且在京師長安的義寧坊地方,興建景教寺,同時把自己的肖像轉塑在景教寺的牆壁上。這些都使我們看出太宗和景教的密切關係了。


650六五零年高宗繼位,對景教更加提倡,敕令在全國各州,建立景教寺,並且仍舊封阿羅本為鎮國大法王,這時的景教,已經傳遍全國各大城市。不久,阿羅本陞為中國景教的教長,京師長安也成了中國景教的中心。


阿羅本來華後,建立景教寺,翻譯經書,將福音真光帶給了華夏。三年內,陸續由波斯東來的傳教士,增至二十一位。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修院組織與波斯、敘利亞的景教相似,同屬於隱修院傳統,奉巴格達宗主教為領袖;在中國教長之下,分為幾個教區,由副主教管理;並有司鐸負責禮節、佈施、教育等事;在較大的寺院設寺主和理院。

阿羅本傳教工作除了講授景教教義外,還很重視宗教生活。在講授教義方面,他以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作為出發點,來說明救贖的真理,並用聖洗來滴除皈依基督的原罪。在宗徒生活方面,他很重視誦念日課,每日有七個固定時辰的禮儀朝拜,配合著磬聲顯出有規律而虔誠的心,在禮儀中並穿著僧人服裝,留著鬍鬚,削掉頭髮,保存了東方隱修士的禮規。除了這些禮儀性的行動外,在生活上也表現出貧窮、受齋、施捨、為亡者祈禱等精神,並在主日獻祭、告解、滌除心靈罪污,所以漸漸地吸引了部分中國人士的注意及重視。

阿羅憾


在中國的歷史中,最先將景教傳入中土的是阿羅本,但促使景教在中國生根的卻是阿羅憾。唐朝的武功在高宗時到達了巔峰。他東征朝鮮,西伐突厥,為他效命疆場的蕃將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阿羅憾。


阿羅憾在唐高宗顯慶年間由波斯來到中國,獲得高宗的信任,而授與邊鎮大將軍權位,以後又賦予拂林國招慰使的職務,封為位於甘肅蘭州上柱國金城郡的開郡國公。

阿羅憾是一位虔誠的景教信徒,他一面為唐朝開闢新的彊業,同時也沒有忘記基督徒有宣揚福音的使命,在兵馬倥傯之際,仍以宣揚景教教義為己任,所以當時西域各地的景教教務興盛,阿羅憾當居第一功臣。


阿羅憾不但是位武將,也是工程師,曾召集各地蕃王,合資建造了一座頌德天樞,來歌頌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誤則天的功德。這座天樞位於洛陽城端門外:高一零五尺;有八面,每面長五尺;一共用了二百個銅鐵:底部是鐵象,背負銅龍,並環繞各種怪獸:署名: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並刻有群臣蕃酋的名字。


阿羅憾因為軍功顯赫,名字被題在麒麟閣,他的肖像也被列在雲台閣的武將群像之中。他逝世於西元七一零年,享年九十五歲,葬在建春門外。

阿羅憾在世期間,景教發展得相當順利,雖然武則天稱帝後推崇佛法,優禮佛教。曾有佛教僧人起來攻擊景教。幸好武則天女皇帝的朝廷中,不少賢臣對景教相當好感,武將中也有不少信奉景教的胡人,所以武則天對景教,也不敢給予明顯的迫害。因此景教發展得相當順利。

及烈主教


阿羅憾去世兩年後,唐玄宗就位,這年年底又有一些讀書人起來毀謗景教,教務稍受頓挫,但為時不久。因為隨後又有一批能力及聲望很高的傳教士,陸續來華,使景教復興;何況玄宗皇帝又開始優禮景教,使得反對景教的讀書人,不敢再明目張膽地攻擊景教了。


這批來華的傳教士中,最有名的是及烈主教。我國的史書中曾有多次提到他:第一次是西元714七一四年他住在廣州時,結合了當地的一些官吏廣造奇器巧異。由此可知及烈是一位熟練的技術人員,並可推知當時廣州可能有景教信徒。及烈這次在中國停留不很久,後來大約是從海路返回波斯的。

及烈第二次來華是十八年後,和波斯的入貢使臣一同前來,擔任嚮導和翻譯。由於這次使命的圓滿成功,使得玄宗皇帝大悅,開始對景教有了較佳了印象,不但禮遇有加,而且委派親王到景教寺行禮,並下詔書修建景教寺。景教因而又再次開創了新局面,重新獲得皇室的眷顧,在中國的發展也再次到達鼎盛。


十年後,玄宗皇帝又命令大將軍高力士,把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位皇帝的畫像,送到長安的景教寺內安置,並賜給絹布一百疋,這是當時景教人士所引以為榮的成果

教傳教士佶和


744西元七四四年,又有另外一位著名的景教傳教士佶和來華。玄宗對他非常禮遇。並下詔給他和另外十六位傳教士,在慶興宮內,為玄宗獻祭祈禱

在佶和來華的第二年,景教當局,為了避免和回教及波斯的祆教互相混郩,請求玄宗下詔將波斯景教寺改名為大秦景教寺。玄宗在秋天下詔允准。

781景教碑


玄宗以後的皇帝,對景教也優惠有加,多次表示對對景教的好感和親密關係。著名的景教碑就是在這教務最發達的時代,公元七八一年,於長安建立的。立碑者景淨是位有學識的傳教士,當時負責中國教區,曾翻譯過景教經書三十卷。立碑以後到武宗下詔迫害宗教的六十年間,景教仍獲得政府的好感,能自由發展傳教。

景教在唐太宗時由阿羅本傳入中國,直到德宗時立景教碑,已歷一百四十六年之九,這期間景教發展得很快,日漸一日地,並沒遭到太大的迫害。

蒙元崛起與景教在中國的復興「也里可溫教」


唐太宗時,景教阿羅本來華,宰相奉命以國禮相迎,顯然是件與政治外交有關的事情。我們由上兩講內容得知,日後為唐朝效命疆場的軍隊裡,不論將士,都有我數極多信奉景教的外國傭兵。所以,我們可以推測,景教在唐朝的興盛,多少與朝廷重視武功的政治導向有關


景教在中國的命運與佛教不同:佛教唐武宗滅絕一切外來宗教後還能再度崛起,甚至成為社會主導力量,逼得當時儒家學者不得不吸收一些佛教學理精蘊,才得重振儒學頹風;可是景教卻一蹶不振,以致逐漸消滅。這是因為宋朝由開始的政治導向就是重文輕武,不需借重西域的精兵良馬,來建立強大的武裝力量。既便南宋在失去了大半國土後,雖有少數像岳飛一類的民族英雄,整軍經武,力圖振作,以求光復中原河山,但其整個朝廷政治氣氛仍是主和派占優勢,充滿只求偏安一隅苟且心態。所以景教在兩宋朝廷所管轄地區,不能再度興盛是可理解的。

不過,與宋朝相鄰的遼金諸國的政治導向,卻一直是以軍事擴充為主。他們的強大軍隊中也召募有大批的西域景教徒。所以,他們所管轄的中國邊疆地帶,景教勢力依然很大;而且隨著他們政治勢力南移,景教又逐漸回到了華夏中原。

接著,蒙古帝國崛起,這個政權更以征服全世界為目標,軍隊收編了歐亞大陸各地英雄豪傑。帝國軍隊所到之處都直接間接地受到歐亞大陸各色文化的沖擊,所有宗教都發達;最後,景教與許多不同的基督教派的勢力,也隨著元世祖的軍隊進入了中國本土,遍佈到各地。
當時,中國內地人民對景教的一切早已淡忘,新來到的基督宗教被人稱作「也里可溫教」,這個教名所包括的不只是景教,還包括後來由孟高維諾總主教帶來的天主教在內的所有基督教派,不過景教徒最多罷了


當時,元朝中國本土境內的也理可溫教徒很多。元朝中央政府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下,設有各宗教事務管理部門:佛教是「宣政院」。道教是「集賢院」;這兩個宗教的教徒很多,事務繁忙,所以主管單位組織較龐大,屬「院」級單位。也里可溫教徒開始不多,沒有專屬的中央主管部門,而後因人數增加才增設一個組織較小的「司」級主管部門-「崇福司」;接著教徒仍繼續擴增,最後「崇福司」又擴充成了「崇福院」,與道教「集賢院」、佛教「宣政院」鼎足而立。可見基督宗教「也理可溫」在元朝的中國境內,是一個發展膨脹極快的新興宗教。

* 以上內容主要參考自梵蒂岡廣播電台

也里可溫教

元朝的天主教,景教與天主教的混淆

當蒙古王朝興起之際,也正當是歐洲的基督徒組織幾次的十字軍對抗回教勢力之時。當時元太祖、及太宗有幾次起兵西征,到處攻滅回教國,因此歐洲的基督徒,以為蒙古人是幫助基督徒撲滅回教徒的,便一心想要和蒙古人結盟。


第一個到中國的天主教教士是十三世紀的孟高維諾(John of Montecorvino),他是一個對天主教在中國傳播極有影響力的人。當他到達中國時(1294年),忽必烈剛去世,由元成宗繼位。雖然他初到中國時,受景教徒的排斥和陷害,但至終他贏得元朝王室的信任和支援,開始傳教。十年內已有六千人受洗,加入教會。汪古族酋長,闊裏吉思,就是在這時改信天主教。另外,他也把新約聖經和詩篇等,譯成汪古族的方言。孟高維諾除了傳福音外,又從事興建教堂的工作,他收養了一百五十名七至十一歲的男孩,給他們施洗,教他們希臘文、拉丁文、唱聖詩及背誦經文。他在中國工作三十多年,在十四世紀初逝世,享年八十多歲,是一個德高望重的教士。

除了孟高維諾之外,還有好幾位“法蘭西斯派”(Franciscan)的修道士來到中國,但是在發展教會事工方面沒有太大的果效。最後一位是“馬黎諾裏”傳教士,他是在主後1342年到達中國,逗留了三至四年便回羅馬了。因為他看出當時元朝的元順帝政局險惡,必定維持不久,因而離去。果然在二十多年後元順帝被朱元璋(明朝第一位王帝)趕出中國,天主教在中國的事業,就此停頓了。

元朝的天主教和景教一樣,在中國歷史中曇花一現就消失了,沒有留下長久的影響。天主教在元朝無法施展較大的影響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很少漢人信天主教,大多是蒙古人或邊疆民族。因此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一旦滅亡,天主教也自然隨之消滅。此外,教士過分倚賴元朝王帝的庇護和支援,對元朝的王帝,百般討好。而漢人是受元朝歧視的,自然就對這些傳教士產生了排斥感,不願意接受他們的宗教。元朝時來華的天主教教士,與元朝王室有密切的關係,與一般的大眾平民卻脫節了。

二. 傳教士沒有看到翻譯聖經和其他屬靈書籍的重要性。雖然天主教的傳教士孟高維諾也曾從事一些翻譯工作,但他只是將新約聖經翻譯成汪古族的方言,不是翻譯為中文。可能孟高維諾也受了傳統的天主教思想所影響,以為信徒讀聖經與否,不是最重要的。他認為重要的是信徒守儀式、做彌撒,這是很可惜的事。如果當時能將部份聖經翻譯為中文,那麼即使他們離開了中國,中國人至少也可以從翻譯的聖經中,領悟到真理,不至於完全消滅了。


三. 元朝的天主教傳教士,與景教的傳教士,互相對立,彼此排斥。中國人和蒙古人看天主教和景教沒有分別,都是“也裏可溫教”教徒,但他們卻互相打鬥,漢人為之搖頭嘆息,對他們的信仰也大打折扣。

景教失敗的原因

近代學者認為景教失敗或不能長遠流傳中國的原因有:

一. 景教忽略了救恩的重點。景教的教士在中國傳福音時,忽略了傳講完備的福音,沒有將得救之道,清楚地教訓人。因此這些信徒生命沒有改變,信仰也沒有根基。因此當患難、逼迫一來,就站不住腳了。所以景教在中國的消聲匿跡,與景教教士培育出來的信徒素質極為有關。

二. 景教受佛、道二教思想的影響極深。在初期“阿羅本”來華時,他所翻譯的聖經和所寫的書,都包括了詳細的福音內容,但是後來的景教教士卻起了很多變化。一方面相信是因為景教教士本身的信仰與生命根基不穩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受到佛、道二教思想的影響。這些使景教徒的信仰混淆不清,不能保持純正的信仰。當時的景教教士,自稱為“僧”,禮拜堂稱為“寺”,在翻譯聖經時亦大量採用佛、道教的術語。印度的和尚來到中國翻譯佛經,有景教的牧師(也就是作景教碑文那個人)從旁幫助他。結果矯枉過正,被佛、道教的思想、取代了福音的資訊。

三. 景教缺乏完整的傳教策略。景教的教士來到中國後,沒有一個統一的機構支援,更沒有統一組織,猶如一盤散沙。完全沒有一個完整向中國人傳福音和栽培中國信徒的計劃。所以在景教流傳中國二百一十年內,一直沒有系統的訓練出一些中國信徒來當教會的領袖。當景教教士被迫離境時,中國的景教信徒變得群羊無首,信徒也無人牧養了

四. 景教過份倚賴政權的蔭庇。景教教士來華後,過份倚賴朝廷政權的蔭庇,時常取悅當時的政權,沒有建立起自養、自治的教會。唐代景教,由於依賴皇室的保護,於是皇室便決定了景教的發展。換言之,景教的命運是操縱在唐朝皇室的手中。此外,好幾位景教教士來到中國,都不惜用各種方法,包括了參與政治和翻譯佛經,來博取皇室的好感和經濟上的支援。可見景教是缺乏了獨立性,一旦庇護教會的政權改變了,教會就無法繼續發展下去了。當時武宗宣言要毀滅佛寺,就不分景教、佛教,勒令:「大秦穆護三千餘人反俗」。穆護就是景教徒。這事表明皇帝的蔭庇是不可靠的。

*黎業文,中國教會歷史講義

127 如果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徒然勞苦;如果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徒然警醒。(本節在《馬索拉文本》包括細字標題)2 你們清早起來,很晚才歇息,吃勞碌得來的飯,都是徒然;因為主必使他所愛的安睡。

3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腹中的胎兒是他的賞賜。4 年輕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5 箭袋裝滿了箭的人是有福的,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說話的時候,必不至於羞愧。(Psa 127: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